斗彩   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,是釉下彩(青花)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。先在胎上画好图案的青花部分,罩上透明釉,入窑焙烧;烧成后,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,再入烘炉中烘烤,即成斗彩。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,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。由于釉上釉下,给人以丰富的热烈、鲜明清新之感,有很好的艺术效果。

三彩  三彩以黄、绿、紫为主但并不一定限于这三种颜色。因色彩中没有红色,所以又叫“素三彩”.烧制三彩瓷需先以高温烧成没有釉的素瓷,再浇以作底色的釉,并以彩料绘制纹饰图饰,然后再—次低温烧成。也有先在胎上刻绘图案,烧成素瓷,再施底釉,并刮去应施彩部分的釉,然后按需要将色彩着于素胎上,送入彩炉烘烧。

      三彩是明正德年间民窑创烧的,清康熙时有新的发展,并大量烧造。

五彩   五彩是以红、黄、绿、蓝、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,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,再在“彩炉”中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。由于它红绿分明,层次较少,又称作“硬彩”。

      五彩始创于明宣德年间,但未发现实物。成化时期用青花作衬托的五彩器还很少见到。传世的弘治彩瓷中,有五彩松竹梅盘等器物;正德时也有釉上五彩器,但亦不多见。粉彩兴起以后,五彩就渐渐少了,但雍正初期还在流行。

粉彩   粉彩亦称为软彩,其特点是可以分别明暗、渲染接色,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感,他还吸取了国画中构图、设色等技法,加以灵活运用,表现力极强。粉彩的制作,一般是在描绘轮廓后,先填一层“玻璃白”;再以所需的色料用乳香油或水调匀,在玻璃白上进行描绘,最后入锦炉烘烤。

      粉彩是五彩进一步发展的结果,是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新的成就,它始创于康熙,但产品较粗糙;雍正时期则能绘制极精美的画面,这是民窑也普遍的烧制粉彩瓷器。 

珐琅彩   珐琅彩创烧于康熙中期,其彩色、绘画、款式皆同于“康熙御制”款的铜胎珐琅彩器。雍、乾时期,绘制愈加精巧,工艺也更趋精湛。所谓“珐琅彩”,使用珐琅质调制的一种彩料。珐琅彩的突出特点是:绘画的是什么颜色,烧出来仍是什么颜色;施彩较薄,但看起来有凸起感,用手触摸却又是平的。

    珐琅彩瓷是被宫廷所垄断的高级艺术品,无论在施彩和烧制方面都非常精细,曾被人们誉为“世界奇迹”。它创于康熙,盛于雍、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