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文、图/路工

 

 

 
 
 
 

 


 

  洪武、建文两朝,处于元、明交替之际,是一个承上启下、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。多少年来,这一时期都成为海内外古陶瓷专家、学者研究的重点与热点。随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元末、明初遗物及全国各地发掘物的不断发现,这一时期的古瓷真貌和历史空白,必将被认识与填补。现将一件带有"大明建文年制"款的青花瓶介绍如下,求教于专家学者。
  “大明建文年制”款青花山万、竹梅高士图瓶(图1、2、3)。器高17厘米、底径5.5厘米,口径4厘米,腹径10厘米。喇叭形高圈足,挖足呈下凹旋涡形,是明初常见的圈足特征。器胎较薄,胎质灰青坚硬,器外修胎光滑,器内修胎粗糙。玻璃釉青白、光洁、晶莹,旋釉不到底。有长短不一、稀疏的白色开片。因胎质陶洗不纯,釉面上有数个大小不等的黑色疵点。青料鲜艳浓丽,稍有晕散。器腹上有一道半弧形的窑裂。器腹一侧,有青花双竖行楷书"大明建文年制"款。笔法道劲有力。器腹另一侧,绘高士、山石、竹梅。一株曲虬老梅,横空斜出,苍劲挺拔,树下绘山石、小草,一丛矮竹,一高土对老梅躬身礼拜。绘工一笔勾涂,极为潇洒生动自然。器不大,却显得气势恢弘、雄伟高雅。绘工明显沿袭元代遗风,但又有明显不同。元代青花纹饰繁满,装饰构图层次分明;有的纹饰多达几十层。而该器纹饰没分层次,也没层旋纹。器身上下只绘一幅图,主题突出,纹饰疏朗、别致、新颖。而且整器的绘画用笔简练,遒劲有力。该器的形体浑圆丰满而又隽秀端庄,纹饰豪放生动而又硫朗典雅,它在继承了元代青花瓷器传统的同时,又为永乐、宣德瓷器的器型和纹饰开了先河。
  众所周知,明代在位执政的17个帝王从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,1369年在江西景德镇设立御窑厂,到目前为止,经考古工作者及古陶瓷专家的考证与研究,书写帝王年款的官窑陶瓷器物,只有永乐、宣德、成化、弘治、正德、嘉靖、隆庆、万历、天启、崇帧。其他七朝没见有书帝王年款的官窑陶瓷器物。洪武一朝,迄今仅发现民窑青白瓷罐,器腹上面竹刻"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"年款。而建文一朝,历时4年(1399~1403),书写帝王年款的官窑器物究竟有没有,始终是个历史之迷。1981年,在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仇炎之收藏的雕刻山水人物的五峰笔架,底署"吴氏均茂志明建文四年三月日横峰"。专家疑为赝品。此后国内发现了一件青花缠枝莲香炉,底署"大明建文年料'款,专家考证为民国所仿。总而言之,国内外出现的一些带"大明建文年制"款的器物都未被专家认可。大明建文一朝,虽然只有4年,但建文帝一上台,就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。并赢得明文学家朱鹭"四载
宽政解严霜"的赞誉。相信江西景德镇御窑厂不会停止生产瓷器,而且,4年之后的永乐一朝,官窑瓷器生产的质量之高,就是明证。
  “大明建文年制”款青花、山石、竹梅、高士图瓶的发现,说明那个时期已开始书写"永乐年制"帝王年款,也褐示了建文时期景德镇官窑陶瓷的真貌,为明初瓷器的研究、鉴定提供了一个极为典型的标准器。其造型、纹饰,兼具元末与明初传统风格。如深入研究。互相印证,顺藤摸瓜把洪武、建文、永乐3朝官窑瓷器的真面目弄清,无疑对明初古陶瓷的鉴定提供极大的帮助,并填补丁明代古陶瓷史的空白,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。

 

本文引自《收藏》2003年12月号 总第36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