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位置:首页- 美文收藏- 妙论高韵

 

中华瑰宝 异域奇珍
       ——法门寺出土之秘色瓷

  "秘色瓷"是我国唐宋时期浙江上林湖地区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。越窑青瓷创烧于东汉时期,经过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300多年的发展,越窑青瓷成为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、分布地区广阔、产品风格相近的瓷窑体系。制瓷工艺基本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,形成了自已的特色。由于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,故瓷器大多呈现出青润的光泽,称为"漂瓷"。唐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期,越窑青瓷被列为七大名窑之首,其釉色细腻纯净,均匀润泽,深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,还率先进入宫廷,成为皇家喜爱的器皿。
  "秘色瓷"一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《秘色越器》诗,"九秋风露越窑开,夺得千峰翠色来。好向中宵盛沆瀣,共嵇中散斗遗杯。诗人用青翠欲滳的千峰秀色,贴切地描述越窑青瓷的釉色,令古陶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叫绝。五代人徐夤的《贡余秘色茶盏》更是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,用一连串的比喻把越窑青瓷的釉色描绘得犹如美女簪花:"捩翠融青瑞色新,陶成先得贡吾君。巧剜明月染春水,轻旋薄冰盛绿云。"宋人赵德麟有"今之秘色瓷器,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,为供奉之物,臣庶不得用,故云秘色"的记载。前蜀王王衍的赞美:"金棱含宝碗之光,秘色抱青瓷之响",则对金棱秘色瓷碗作了生动描述。
  古人记载颇多,但后人却从未见过实物,究竟什么是秘色瓷,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陶瓷界悬而未决之迷,自唐以降,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文人对它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主要观点有两种: 一、庶民不得用,故称"秘色"。《中国陶瓷史·越窑》:"五代十国时,割据两浙、苏南十三州的吴越国王钱氏利用越窑成熟的制瓷技术,采取唐代贡窑的办法,在余姚上林湖一带建立官窑,烧造宫廷用瓷和贡唐 、贡晋、贡辽、贡宋等的贡品,因为这些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和进贡用瓷,臣庶不得用,故称秘色瓷。"这种看法与宋人对秘色瓷的理解相同。二、民间相传其烧造工艺、釉料配方秘不示人,故"秘色瓷"。
  1987年,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了13件瓷器,其形状规整,造型精美 ,晶莹凝润。釉色有湖绿、青绿、青灰、青黄和淡黄,其中两件为银棱金银平脱鸟纹瓷碗。另有碗5件,盘4件,碟2件。这批瓷器,地宫《物帐碑》有明确的记载:"真身到内后,相次赐到物一百二十件。……瓷秘色碗七口,内二口银棱。瓷秘色盘子、叠子共六格……"。这是迄今所见惟一能与实物相互印证的有关"秘色"瓷器的记载。清楚说明这批瓷器的来源、件数以及唐人对其称谓。可知秘色瓷至迟在咸通十五年(874年)地宫封闭以前已烧制成功。专家确定,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秘色瓷。
  1995年1月,法门寺博物馆在上海召开了"越窑·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",国际、国内近百名有影响的古陶瓷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。此会统一了大家对秘色瓷的初步认识,也引发一系列的争论。从秘色瓷之 "秘"的含义到唐代秘色瓷之名的由来;从陆龟蒙"千峰翠色"到法门寺秘色瓷的青绿釉色,分岐颇多。有的认为秘色即"稀见之色",有的认为秘色是一种"香草色",也有的说秘色实为"碧色"。此外,也有人认为秘色就是"神秘的颜色"等。虽然说法不一,但对"秘"字的含义,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指的是釉色,而非工艺或因是贡品之故被称为"秘",从而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认识及看法。
  根据法门寺出土的"秘色瓷"考证,"秘色"应是一种青中泛湖绿的釉色,它是越窑青瓷中极为罕见的一种色调,这种色泽的烧造成功,取决于烧成后期窑炉内还原氧和烧成温度,只有控制还原氧和烧成温度,才能使胎、釉原料中的氧化铁还原为氧化亚铁,赋于瓷器以青绿颜色,釉层才能滋润透明,且有玉的美感。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我们可以看到,唐代越窑在装烧工艺方面的革新,已取得重大突破。一是使用匣钵,实施"单件烧";二是革新装烧工艺,提高支垫技术。至唐代时,全国各地许多瓷窑装烧瓷坯,仍采用明火叠烧的传统工艺 ,凡碗、盘、杯等器皿,均按类上下重叠,置于窑室,明火煅烧,因此易出现釉面烟熏、火刺、落沙、粘釉、内心留有支烧痕等缺陷。但上林湖越窑秘瓷烧制时,已采用匣钵,单件装烧,匣钵上下重叠,垫烧秘瓷的支垫,也非常细小均匀。这种装烧工艺 ,杜绝了明火叠烧的缺陷,提高了瓷器质量,并对唐宋以后的烧制工艺,产生了文泛深刻的影响。
  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实物中,除了青中泛湖绿的纯正"秘色"之外,还有两件青黄釉的金银平脱银棱碗,与前蜀王王衍记载的银棱秘色瓷碗相符。其品沿及足跟为银棱,内壁施以青黄釉,外壁素烧采用漆平脱技法。这种秘瓷的金银平脱装饰工工艺源于我国历史悠久的漆器装饰技术。其口沿和圈足的"银棱 ", 源于西汉中期以后漆器盘、樽、盒、奁等流流行的"银口黄耳"或"扣器"之作,即在器物口沿上镶镀多或镀银的铜箍,亦称"银扣"。秘瓷口沿"银棱",是仿效"银扣"工艺 ,改革铜箍,而用延展极薄的银箔,贴于秘瓷口沿,即成"银棱 "。 瓷碗外壁的金银平脱装饰图案,是在汉代漆器工艺的基础上,又直接吸收借鉴盛唐时期新兴的"金银平脱"工艺 ,而创造出的瓷器装饰新工艺。法门寺出土的银棱金银平脱秘色瓷碗,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瑰宝,是我国陶瓷金彩装饰首创阶段的实物资料 ,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。
  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具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。20世纪 50年以来,浙江地区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一些重要窑场进行了发掘,各地也陆续出土了不少可以确定为秘色瓷的越窑产品,如浙江临安晚唐水邱墓 出土了25件越窑青瓷;临安桥五代墓出土了9件越窑青瓷;临安其他的五代钱氏宗族墓,也出土过不少"秘色瓷"。 但长期以来,由于秘色瓷的名称仅见于文献,故很难准确地分辨传世及出土实物中哪 些是真正的秘色瓷。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问世,揭开了唐代"秘色瓷"之迷,为秘色瓷的鉴别提供 了最早的标准器。尤其是两件银棱金银平脱秘色瓷碗的出土,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金银装饰瓷器,为五代以后所采用的金银装饰找到了源头。
  1. 五瓣葵口秘色瓷盘(图1)
  高约7厘米,口径约24厘米。五壁葵口,斜壁深腹。通体施均匀凝润的青釉,肥质灰白坚密, 底外壁有托珠支垫痕。 唐 懿宗供奉,由于秘色瓷在制胎施釉及烧造等方面所独具之特色,使烧制成型的秘色瓷器似冰类玉,在光线的照射下,盘内无中生有,似盛有水,清亮明澈,玲珑剔透,恰是徐夤笔下"巧剜明月染春水"的写照 。
  2.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(图2)
  口径21厘米,高约9.4厘米,重817克。敞口,深腹,圈足。口沿五曲,腹壁斜収,曲口以下的腹壁有竖向凸棱。胎较薄,能体施青灰色釉,釉色均匀,晶莹凝润。外残留包装纸上的仕女图印痕,为珍贵的文化痕迹。

  3. 侈口秘色瓷碗(图3)
  口径24.5厘米,高约7.5厘米,重753克。平折沿,侈口,斜壁鼓腹,内底平,外底凹,通体施青釉,均匀凝润。外底有支烧痕。

  4. 八棱秘色瓷净水瓶(图4)
  通高22厘米,口径2.3厘米,腹径11厘米,底径8厘米,重615克。小直口,圆唇 ,细长颈,矮圈足。颈下有三条平行凸棱 ,呈台阶状,肩部丰满,肩、腹部为瓜体形,有八条竖向凸棱。青灰胎,胎质致密,釉质为青绿色,釉层薄,内壁开细碎冰片,胎体颗粒细腻均匀,颜色通体一致 ,线条大方,造型优美。
  此瓶为佛教供养器,亦称功德瓶、五宝瓶,用以盛五宝、五药、五谷、五香等,用以涤除烦恼和垢尘。通体青釉,造型简洁明快,为唐代秘色瓷之代表作 。

  5. 银棱金银平脱秘色瓷碗(图5)
  唐懿宗供奉的两件金银平脱秘色瓷碗,碗内壁施黄釉,外壁 素烧,采用漆平脱技法,其口沿脱离足跟为银棱 。以秘色瓷为漆作胎,是唐代陶瓷工艺进步的重要标志 。其外壁花鸟图案采用多银平脱装饰新工艺 ,堪称绝品。


本文节选自《收藏》月刊总122 期2003第2期


KUAISUDAODU快速导读
 
·
·
·
· 醴陵釉下五彩
· 异曲同工 同工异趣
· 韩国“汝窑” 高丽青瓷
·
· 宋代龙泉窑的鉴别
·
·
· 古代陶瓷灯具
· 三彩单峰驼与唐代中外交流
   
 
   
   
   

 

21世纪陶瓷网站导航 ◆◇网站主页◇◆

日用&艺术陶瓷】【建筑&卫生陶瓷】【特种&技术陶瓷】【陶瓷颜料&花纸】【陶瓷原料&机械】【国际精品】【妙论高韵】【旧闻轶事】【古瓷初探】【陶瓷史话】【民间奇葩】【瓷邮典藏】【陶俑瓷塑】【紫瓯堂】【中国现代陶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