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——早
点——中

西汉中晚期,从汉武帝刘彻登基(公元前141年)至更始帝刘玄被杀(公元25年),时间为166年。西汉武帝时期,是汉朝国势最为强盛时期,汉武帝以其宏才大略,北击匈奴,南抗百越,确立了汉朝边疆之稳固,迎来经济繁荣,一些高官贵戚,武将勋臣,在其死后修建规模庞大的陵墓,如武帝茂陵及其陪葬大臣卫青墓、霍去病墓等,极尽奢靡。由于目前尚未对这些陵墓进行系统发掘,所以尚未见大批陶俑出现。西汉晚期,随着政局混乱,经济衰退,陶俑制作失却了经济依靠,规模不大,数量较少。

西汉中晚期陶俑除建国前在西安、洛阳等地出土的外,建国后出土的陶俑有:山东济南无影山乐舞、杂技、宴饮陶俑;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陶俑;河北邯郸彭家寨陶俑;河南洛阳西汉墓彩绘陶俑。

西汉中晚期陶俑由于关中地区尚未发掘出帝王贵族陵墓,未见大量的陪葬兵马俑坑,所以在数量上远不及早期,但从传世及解放前后出土的陶俑中,我们仍可发现其不同以往的新特征。

第一市重心的东移。这一时期的陶俑,出土最多、制造水平最高的,是洛阳及其周围地区(仅就现状而言,关中地区此一时期的陶俑尚待发掘)。洛阳在西汉时期处于陪都位置,其繁荣程度仅次于西安而居于次席。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政治、经济的优越条件,使许多达官显贵,趋之若骛。死后厚葬此地,自然促进陶俑制造业的兴盛。洛阳及其周围地区墓葬中陶俑的出土,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。

第二是陶俑题材的日趋广泛。西汉早期的陶俑,除兵马俑外,以女侍俑为常见,其他俑种较为罕见。进入中晚期,伴随着丧葬习俗的变化,人们更注重将日常现实生活的场景,如实搬入地下。住宅由大门、仓库、阙、正房、厨房、厕所、猪圈等组成。墓室结构,便是墓主人真正的住宅。汉代墓室平面基本上由东西耳室、东西侧室、主室组成,东西耳室一为马厩,一为仓房;东西侧室则为置放罐、壶、盆、碗的餐室和放置歌舞乐俑以助兴的客厅。后室则为墓主人棺床之室。它完全仿照世间现实生活而造,适应这一需要的各种俑,也就应运而生。在这些俑中,乐舞、杂技俑最常见,最引人注目。西汉中期以后,受西域诸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,乐舞、百戏盛行于中原,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。元封二年长安演出百戏时,300里外的乡民都入京城观看。这种状况在达官显贵那里更是有增无减,几乎宴宴都有歌舞、杂技相伴,以助酒兴,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。

第三是追求神韵的塑造。此期陶俑,从五官、身体比例等各方面,都不如早期那样写实,符合人身解剖结构,但其却注意人物神情的把握与刻划,如那些身穿长袖短衣、下着肥大喇叭形裤的杂技俑,动作、姿势极其夸张,为突出鼓舞之步伐,塑造者可以随意增加人物下肢的长度,使其超出人们惯常的想象,肥大的裤腿犹如长裙,被双腿带动,恰如生风。而为了表现杂技的惊险,又适当的缩短双腿的长度,以增加其动作的稳定性。或许是为了适应乐舞、杂技俑特性,这一时期的俑,总给人以强烈的动感。以面部五官而言,已逐渐脱离兵马俑面部神情严肃之束缚,表情开始生动活泼起来。

两汉是其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强盛时期。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,称雄天下,到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止,共420余年。

汉代陶俑,是在其繁荣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。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是由秦始皇完成的。秦始皇以博大气魄,指挥秦国军队,击败东方六国,使秦帝国强盛于一时。但其好大喜功,不顾社会生产力低下这一现实,强迫大批民工去修阿房宫、骊山陵、万里长城,使人民失却了必要的生存环境,群起而攻之,秦朝历二世而亡。汉朝初年的社会,处于经济濒临崩溃之时。皇帝出行,连4匹颜色相同的驾车之马都找不到,大臣们只有乘坐牛车去上朝,米1石万钱,马1匹百金。为扭转这一局面,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,以发展社会经济为其指导方针,重农抑末,削减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,减轻农民的租税。汉高祖定租税1/15,汉文帝提倡节俭,亲耕藉田,提倡农耕,免天下农田租税12年,汉景帝则将租税减至1/30,从而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“文景之治”。“文景之治”的结果,使得“汉兴七十余年之间,国家无事,非遇水旱之灾,民则人给家足,都鄙庾皆满,而府库余货财。京师之钱累巨万贯,朽而不可校,太仓之粟陈陈相因,充溢露积于外,至腐败不可食。众庶街巷有马,阡陌之间成群,纲疏而民富,役财娇溢,或至兼并豪党之徒,以武断于乡曲。宗室有土,公卿以下,争于奢侈,室庐舆服僭于上,无限度”(《史记·卷三十·平准书》)两汉时期出土陶俑较为集中的地区,陕西咸阳和西安、江苏徐州、河南洛阳、四川诸地,皆为经济发展的富庶地区,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,如此大规模的陶俑制作,是不可想象的。

汉代社会风气,是促成汉俑艺术多彩多姿的重要原因。

两汉时期的俑,是在秦俑影响下发展起来的。秦俑是高度君主集权专制统治下的产物,统一、单纯、威严是其主要特征。汉俑同秦俑相比,气魄不足,但在题材多样、类型众多,反映社会风貌方面,则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其主要原因,是汉代社会风气所致。艺术是时代风貌的折射,汉初经过文帝、景帝的励精图治,至武帝时已成为当时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。汉武帝南平百越,北逐匈奴,西伐大宛,东讨鲜卑,男儿以立功边陲为时尚,表现出汉民族强大、自信之心。经济的发达,一方面生时穷奢极欲,纵情享乐;另一方面死时厚藏。《汉书·成帝纪》:“方今世俗奢僭罔极,靡有厌足。公卿列侯,亲属近臣,四方所则,未闻修身遵礼,同心忧国者也。或乃奢侈逸豫,务广第宅,治园池,多蓄奴婢,被服骑毂,设钟鼓,备女乐。”外戚王凤及其家族“争为奢侈,赂遗珍宝,四面而至;后庭姬妾,各数十人,童奴以千百数,罗钟磬,舞郑女,作倡优,狗马驰逐”(《汉书·元后传》)。

他们以厚藏为德,薄终为鄙,有的甚至倾家荡产,为了“厚资多藏,器用如生人”这一目的,汉朝统治者们不惜将全国收入的1/3,用于陵墓建设,其厚藏风气盛行,可见一斑。汉俑正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。

汉代 绿釉人物烛台

东汉 彩釉陶击鼓说唱俑
汉代 灰陶女俑
汉代 陶龙
东汉  哺婴俑
东汉 彩绘陶厨俑
东汉  灰陶说唱俑

五 代 十 国 时 期 的 陶 俑

返回